電影<人生大事>:有情有義的魯蛇人生,一事無成也偉大(劇透有雷)
2022 年 12 月 14 日小編必看SEO大法: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(書摘)
2024 年 4 月 17 日【2024最新】
崩壞的成人童話: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(書評)
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」是博客來2022年至今都是一本探討情緒管理的暢銷書。讀的過程就像品嘗一隻紅酒一樣,崩壞的蛤蟆共十次的心理師會,每一次會談都像醒酒一樣,一層層喚醒那個被蒙蔽已久而看不清楚的自己。
而最終看完蛤蟆先生的故事後,只要你願意啟動改變心境的勇氣,將逃離悲慘人生劇本的輪迴,你的人生將不一樣,如果你是上班族,你在職場上遇到的牛鬼蛇神,也都能有強大心態去面對。
就讓我們開瓶,和你聊聊這本書的重要心得整理!
情緒就像你的臉,抹上大便
如果你走路踩到大便,你會…..
-
- 邊走邊將大便抹在地上?
- 停下來,把大便用看得到的器物刮掉?
- 邊拖著步伐,找到一個可以清洗的地方把它清洗掉?
- 直接帶回家、帶去上班、帶去學校、帶去買東西,不管別人怎樣嫌惡都不清洗掉
這是前幾天現場聽了脫口秀演員#歐耶老師,談論舒壓與情緒管理時,讓大家思考的問題,當時很多人都選前三項。但是,你是否想過,壓力與情緒就像踩到大便一樣,很多人在情緒管理上,其實展現的都是第 4 個狀態。
這本 2022 暢銷書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”,是以擬人方式,以案主”蛤蟆”向心理師”蒼鷺”,進行心理諮商的過程,來分析每個人出生時都是王子,是怎麼原因變成了青蛙,又怎麼樣才能變回王子的精彩故事。
其中,主角蛤蟆在故事一開始,情緒就是一整個踩到大便,且帶著大便不清洗的類型,帶領你進入一個人負能量情緒的狀態。
你或是你周遭的親朋好友,正遭遇以下的負面能量嗎?
- 在職場中遇到有些主管能力不怎麼樣,但總是會像爸媽一樣,一直挑替與審判部屬的對錯;
- 面對上述主管時,有些人偏偏就像小孩一樣,除了偶而會沮喪、厭煩或想逃跑,大部分時間都還是對你的主管附和、討好、道歉和依賴被需要的肯定
- 面對別人的指責,會先自我審判,讓自己的情緒陷入無限的糾葛;
- 小時候你最討厭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,但長大後,卻變不知不覺成父母那樣?
如果你或你周遭朋友有遇到上述任何一種,自己看完這本書,認為有兩個重要<動態架構>,放在一起思考,將幫助你釐清上述你現實中可能遇到的問題,然後迅速察覺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情緒狀態,在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或心態。
小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理解這架構後,真心覺得自己蛻變了一級,真實有助人逃脫人生困境與無限循環的悲慘劇本。
3種對人處事的自我狀態 (架構A) X 4種人生互動劇本 (架構B)
| 架構A |
面對壓力時,你得先理解人會有的三種自我(ego)反應狀態
-
- 兒童自我狀態
這是屬於自己小時候天生的”自我防衛機制”狀態,也就是像調色盤一樣的基礎情緒,由快樂與熱情、憤怒、悲傷和恐懼相互調配,隨著人不斷成長,色彩配色就越豐富。換句話說,有些人遇到壓力或他人的情緒時,就像孩子般,毫不遮掩的展現出喜怒哀樂的行為表現。
此外,”兒童順從行為”也是這個狀態的表現,也就是說,為了需要別人的肯定,會依據別人的言語或行為,產生附和、取悅、道歉和依賴的互動。
而書中蛤蟆一開始,就是這個階段。而你身邊如果看到有些人喜怒哀樂容易形於色,或是那種為了討好長官,言聽計從,又或是動不動就道歉,不好意思的人,他當時的狀態應該就正處於兒童自我狀態。 - 父母自我狀態
是指從小受父母價值觀或意識形態影響,長大後所反映出來的狀態。譬如小時候父母常對你展現權威感,會產生指責(不是跟你說過了嗎?)、批判(你真是不乖)、審問(你為什麼考不好?)等姿態,自己長大後,也就容易在發生壓力或憤怒時,對人表現出同樣的情緒。
然而,相反的,書中也提到,有時候這種情緒是”對內”的,產生一種和他人”共謀”的”自我審判”情形,換句話說,就是這類人當有人指責他時,他會一起數落、責難自己的不是,而發生內疚、自責、沒信心的痛苦。書中的蛤蟆,在諮商過程中,一度轉為發現自己,竟然成為他最討厭的父母的狀態,而自我折磨長達了好長一段時間,甚至開始贈恨他的父母。
職場主管中很多都存在這種狀態的人,認為這樣才能凸顯其威權感,而偏偏部屬卻也很多是好像主管說自己是那樣,就很容易跟著主管的邏輯,像催眠般的認同與自我批判。這都是當下屬於父母自我狀態的表現。
- 成人自我狀態
這是一種理性、負責面對自己人生的成熟狀態,不會被兒童時期自己所影響,也不會受父母的影子所操控,完全獨立面對當下的情緒。
這種狀態並非沒有憤怒,而是憤怒不帶有攻擊性人,在面對任何人事物的壓力時,類似會採用聖嚴法師所說: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與放下它的四階段情緒管理方法。
換句話說,這種狀態的人,往往喜怒不形於色,用高EQ的智慧去處理事情。
書中蛤蟆,最後透過蒼鷺的最後一堂課,選擇原諒父母也原諒自己,選擇面對自己的情緒,更選擇改變現況,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,積極設定人生目標並充滿執行力,用成人的自我狀態來跟自己相處、與社會互動。
- 兒童自我狀態
書中作者認為,在成功人生裡,這三種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這三種不能被分割的狀態,只是當情緒發生時,我們能不能迅速察覺,用自己的情緒遙控器,調到自己和人之間最舒適的頻道。
針對上述架構A的三種自我反應狀態,我們在和別人互動中,又會產生四種不同的人生劇本,讓我們看下去。
| 架構B |
四種心理互動的人生劇本:你的人生是恐怖片還是溫馨勵志片,你要選擇哪一種?
本書作者提出的重要觀點,是認為人在不同的自我調適過程中,也就是壓力發生時,可能會有上述三種自我狀態,用這三種狀態去和人與人的互動,也是情緒表達的重要模組(也就是EQ)。
而依據上述三種和人互動狀態下,會產生四種心理地位(Life Position);進而,人往往掉入這人與人情緒互動的心理遊戲中,成為”自我實證的預言”,也不知不覺變成一種制約行為,就像陷入一套固定的人生劇本。
這概念也就像十幾年前很紅的”吸引力法則”,直到你察覺這狀態、且直到你願意進行改變,才能真正脫離負循環。
<我好,你不好>:獨裁主義的道德宣導片
是一種最常出現在上對下的職場環境中,慣老闆或是官僚體系中,官大學問大的威權互動方式,認為管教是自己的責任,常常會將”你總是讓我失望”掛在嘴邊。
某種程度是有著上述”父母自我狀態”挑剔型因子作祟,造成我好,你不好,你就得聽我的接受我批判,這種情境就像重複撥放著道德宣傳片,如軍教片一樣。
然而,這種人其實是把憤怒當作抵抗沮喪的防衛機制,將內在的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,將怒氣和責怪移轉到別人身上。
<我不好,你好>:自卑主義的日常悲劇片
和上述行為反應相反的狀態,就是凡事受到父母自我狀態中,自我審判因子的影響,呈現自虐式的悲觀情境,認為不好的事情或是過錯,都是自己造成的,或許你有反抗的防衛機制,但由於對於權威者感到懼怕,轉為順從、取悅、道歉和依賴的兒童順從行為。
這讓你的人生總是一部黑白片,不斷循環著壓抑、沮喪而不斷妥協的悲劇。
<我不好,你也不好>:恐怖主義的驚悚片
這是自己不好,別人也別想好的毀滅性狀態,一種酸葡萄和自我崇高的心理作祟,將憤怒轉換為攻擊,讓別人也不好。
這種雙輸的局面,就是創造一種相對剝奪感,一種鬼抓交替的概念,需要找到一個更差的人來讓自己找到出口,這就像恐怖片一樣,總是充滿驚悚的劇情。
<我好,你也好>:人道主義的溫馨勵志片
這種心理的為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,是相信自己越來越好之下,不斷的讓別人也真的持續好,而不是好一下就停止,這是一種終身承諾,像是上演著人道主義的溫馨勵志片一般。
綜上所述,用上述四種型態的互動來理解行為,都是以第一人稱的互動開始,如果對方也配合演出,就是反覆上演的人生劇本。
而不管你面對哪一種人生狀態的人,如果你都能採取”成人自我狀態”的思維去處理對方的情緒表現,朝向我好,你也好的劇情撰寫,人人都可能當上溫馨勵志片的最佳男女主角。
當你遇到鬼時,像個通靈的法師正面對決
記得歐耶老師脫口秀中描述,壓力就像鬼一樣,陰錯陽差和你共同存在同一空間,而讓你遇到的時候,你是裝作沒看見、還是正面對決?你在職場上,遇到的牛鬼蛇神,就是你面對壓力的考驗。
而這本書中人生三種狀態與四種互動劇本架構,將兩張圖放在一起,用動態方式來分析,很實用的理解自己和別人究竟當下處於甚麼狀態。
當你像通靈的法師一樣,能在互動中,立即看透自己與別人的人生劇本時,你就算遇到壓力與情緒時,你不一定要收了這個鬼魂,但你絕對可以勇敢正面對決你自己的心態,不再恐懼,而是理解因果更智慧的找到解決方案。
後記
這本”故事書”透過對話和情境描述,可以讓你明白,原來案主和心理師之間,並非花錢就是老大的客戶關係,而是心理師不斷探詢案主的情緒感受與當下想法念頭,目的是探索案主潛意識的來源。
而案主得不斷挖掘自我瘡疤,某種程度近乎於自虐過程但卻也可能因自我防衛機制太強,而隨時治療中止的”合作”關係。
這讓我想起,前一陣子理科太太開了一堂心理諮商分享課而飽受爭議,如果你只是像初窺心理諮商過程的精采實用的程度,其實只要花不到$500買下這本書,看完後要去上再去上囉。
最後,還記得文章一開始的開瓶,小編想說的是:紅酒的苦澀感,來自於葡萄皮的丹寧,需要透果醒酒氧化後,才能甦醒一支酒的本體,越好的紅酒,因為歷經風霜和淬鍊,也就愈能保存,開瓶後風味變化也就越多。
就像人生一樣,哀怒總是多於喜樂。然而,唯有喚醒自己的深層靈魂,正視與接受的原來自己,這生命的層次就是一種品味。
有任何想討論的歡迎留言給我!